- 张文杰;都玲;陈金垒;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0.5%Al-3%In-TiO2光催化剂,研究煅烧温度对材料性质和光催化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煅烧温度制备的0.5%Al-3%In-TiO2样品均为锐钛矿型TiO2晶型,TiO2晶粒尺寸和晶胞体积随煅烧温度升高增大。煅烧温度升高导致样品平均孔径增大,累积孔容积和比表面积减少。400℃制备的样品比表面积为108.9 m2/g,平均孔径为8.0 nm,累积孔容积为0.1395 cm3/g。0.5%Al-3%In-TiO2材料吸附染料能力随煅烧温度升高而下降。400℃制备的样品具有相对较强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经30 min光照后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为58.1%。
2014年11期 v.35;No.17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陈素娟;张瑞英;史志铭;李艳辉;韩小伟;
以TiO2,C和Al粉为原料,利用接触反应法原位合成10%TiC-Al2O3/Al基复合材料。采用SEM、XRD和电化学测试等研究稀土La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La最佳添加量为0.2%,此时复合材料中生成的TiC和Al2O3颗粒数量增多,颗粒分布均匀,棒状A13Ti被钝化,复合材料组织相对较好,自腐蚀电流密度相对较小,为4.053×10-5A·cm-2,与未添加La复合材料相比降低81%,容抗弧半径相对较大,复合材料耐腐蚀性相对较好。
2014年11期 v.35;No.17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 ] - 李刚;许新颖;葛少成;高鹏;王智明;
通过对掺杂钨精矿粉末的Fe40Al60粉末压坯进行激光点燃自蔓延烧结,制备原位自生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利用表征手段分析钨精矿粉末添加量对烧结合金显微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钨精矿粉含量的增加,合金显微组织由片状变为颗粒状,烧结合金物相主要为Al2O3、FeAl、Fe3Al、Fe7W6、W及硬质颗粒相WO3。当钨精矿粉末含量为1%时,烧结合金密度最大,为4.27 g/cm3;孔隙率最小,为12.2%;硬度最高,上表层区达到1050 HV,中部区达到1818 HV,底层区达到1232 HV;合金磨损率最低,表层区为0.99 mg/mm2,中部区为0.59 mg/mm2,底层区为0.75 mg/mm2;合金耐蚀性能最好,腐蚀电流密度为116μA/cm2。
2014年11期 v.35;No.173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董丽荣;宋健;于万秋;华中;
用单辊快淬法制备Fe74Nb6-xYxB20(x=3 at%、4 at%、5 at%)非晶合金,取不同的温度对合金热处理,利用差热分析仪(DTA)、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晶化过程和磁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微量Y元素提高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当Y含量为5 at%时,Fe74Nb1Y5B20非晶合金过冷液相区具有最大值、△Tx=63℃。Fe74Nb6-xYxB20(3 at%、4 at%、5 at%)合金的晶化过程为:非晶→非晶+α-Fe+Fe23B6+Fe2B→α-Fe+Fe23B6+Fe2B。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3种合金Fe74Nb6-xYxB20(x=3 at%、4 at%、5 at%)饱和磁化强度MS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670℃退火后3种合金MS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28、122、134 A·m2·kg-1,矫顽力Hc为2.96、3.12、3.36 kA·m-1,在750℃退火后,Hc快速增大。
2014年11期 v.35;No.173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王磊;李智东;赵昆渝;
以新鲜鸡蛋清作为复合络合剂,利用蛋清合成Ni0.6Cu0.4Fe2O4尖晶石铁氧体粉体。此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容易控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形貌特征,并结合差热-热重联合分析仪(TG-DTA)研究样品的晶化过程,用激光粒度仪(LPSA)测量样品的粒度分布,用振动磁强计(VSM)测量样品在室温下的磁学性能参数。结果表明:Ni0.6Cu0.4Fe2O4氧体粉体较佳的制备工艺参数为采用两阶段式的烧结工艺:240℃保温1 h,升温至440℃保温2 h,最终介于520~550℃焙烧6 h。在该条件下合成得到的Ni0.6Cu0.4Fe2O4铁氧体粉体为纳米级的、单相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6.31 nm,平均颗粒尺寸约为2.19μm,饱和磁化强度可达37 emu/g,平均矫顽力为68.53 Oe。
2014年11期 v.35;No.173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计云萍;刘新华;刘宗昌;任慧平;
以添加稀土的20MnCrNi2Mo铸钢为研究对象,采用L78 RITA淬火热膨胀仪测定了其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为制定合适的贝氏体转变工艺提供依据。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并配以高温热台,对试验钢贝氏体形核-长大过程进行原位观察。结果表明,添加稀土20MnCrNi2Mo铸钢的贝氏体铁素体优先在晶界形核,也可以在晶内形核;贝氏体铁素体片可以向晶内生长,也可侧向激发形核长大,最终生长为不同形貌的贝氏体。贝氏体形核区域具有多样性,生长过程呈现复杂性。
2014年11期 v.35;No.173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谢春乾;李金许;李倩;张智;宿彦京;乔利杰;
采用TEM和双电解池氢渗透法研究了TM210马氏体时效钢不同时效时间的析出相及其对氢扩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氏体时效钢在465℃下分别时效3 h、60 h和100 h后,都仅生成Ni3Ti析出相,长度分别为约10.4、26.8、36.8 nm,同时析出相线度与时效时间符合关系r珋3=375t。晶体结构为简单六方,点阵常数a=0.5101 nm,c=0.8304 nm。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析出相长大,数量减少,单位体积数量分别为32、9.26和6.23(1022/m3),但体积分数增加。3种时效条件下的氢扩散系数分别为3.34、5.68和6.52(10-9cm2/s)。这些结果表明析出相作为氢陷阱能够影响氢在钢中的扩散,析出相数量越多,氢扩散系数越小。
2014年11期 v.35;No.173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54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李兆登;林健;陆永浩;曹鑫源;
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对国产核级不锈钢进行焊接,通过显微组织分析和点腐蚀试验,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焊缝组织和点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原始焊缝中残留着大量板条状δ-铁素体相,在敏化区间内,提高热处理温度,焊缝中δ-铁素体相细化,含量降低,导致焊接接头抗点蚀性能降低;同一温度下延长热处理时间,δ-铁素体相含量下降且没有析出相析出,焊接接头抗点蚀性能增强。
2014年11期 v.35;No.173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文志春;金青林;宋群玲;蒋业华;
采用金属/气体共晶定向凝固工艺(Gasar),在不同氢气压力条件下制备了藕状多孔Cu-Cr合金,研究了氢气压力对藕状多孔Cu-Cr合金气孔结构和形貌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氢气压力大于气孔形成临界压力时,随氢气压力的增大,气孔率和孔隙密度增大,而平均气孔直径缓慢减小;当氢气压力大于气体逸出临界压力时,气孔率和平均气孔直径急剧减小,而孔隙密度大幅增加;此外,随氢气压力的增加,气孔形貌因子逐渐减小。
2014年11期 v.35;No.173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孙莹;于庆波;闵昊;
将T10钢分别进行了淬火+回火(常规热处理)和淬火+回火+深冷处理的对比实验,对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后的试样进行了OM、SEM观察,力学性能检测及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经24 h深冷处理后的T10钢硬度提高了2.1 HRC,体积磨损量下降76.7%,同时冲击韧性也得到改善。XRD研究表明,与常规热处理相比,深冷处理24 h后试样残留奥氏体含量降低了38.2%。深冷处理后T10钢性能显著提高的原因是深冷处理促进细小弥散的碳化物从马氏体中析出以及残留奥氏体含量的降低。
2014年11期 v.35;No.17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983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 ] - 祁文娟;宋仁国;祁星;金骥戎;王超;李海;
采用电化学阴极渗氢、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SRT)、定氢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不同时效状态7050铝合金的氢致开裂行为,并应用自由电子理论计算了氢对铝合金晶界上原子结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氢在铝合金晶界上发生了偏聚,氢的偏聚增大了晶胞点阵常数,降低了晶界原子的平均结合能和原子间的结合力,从而使合金氢脆敏感性(IHE)增加。时效程度对7050铝合金的IHE有很大的影响。在同一充氢条件下,欠时效状态下的铝合金氢含量最大,氢脆效应也最明显,过时效氢含量最低,氢脆效应最弱,峰时效居中。
2014年11期 v.35;No.173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王宗申;管延锦;姜良斌;
借助拉伸试验、维氏显微硬度测试、TEM与EBS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限制模压变形道次与变形后退火对纯铝板材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经过多道次的限制模压变形,材料晶粒尺寸由初始退火态的约30μm细化至亚微米级,强度、硬度显著提高。在回复阶段变形材料出现退火强化现象,且在300℃退火时仍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超细晶材料的退火强化现象主要由晶界位错源抑制强化引起,并与退火温度和应变累积量密切相关。材料晶粒组织在变形及退火过程中主要以小角度晶界为主,且应变累积的不均匀性始终存在。变形后期表面微裂纹的出现对材料的力学性能造成不良影响。2道次模压变形板材在300℃下退火1 h后的综合性能最优。
2014年11期 v.35;No.173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陈志浩;陈小冬;包晓东;蒋路路;孙宇峰;
通过熔体过热处理方法,限定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熔体过热温度对Cu-9Al-4Fe铝青铜合金(QAl9-4)的凝固组织及其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熔体过热处理后的铝青铜合金凝固组织晶粒尺寸明显细化、形貌等轴化;高温超塑性能得到改善,800℃下初始最大拉伸屈服应力降低约28%,最大伸长率δ提高了约36%;600℃下其稳态蠕变速率和蠕变变形量明显降低,抗蠕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014年11期 v.35;No.173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齐亮;张迎晖;汪志刚;贺玲慧;
通过观察萃取复型试样和薄膜试样,分析X100管线钢中析出相;结合析出相析出动力学模型,讨论在先析出TiN相界面形核和位错线形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X100管线钢析出相多呈复合析出,先析出的TiN相周边附着许多富Nb的细小析出相,更加细小的椭圆形析出相富含Nb,方形析出相富含Ti。Nb(C,N)析出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Nb(C,N)在TiN相界面形核较位错线形核具有较大的临界形核半径、更高的最大相对形核率温度和析出鼻点温度,形变储能对鼻点温度的影响近似线性关系。
2014年11期 v.35;No.173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张丹;韩强;周乐育;张朝磊;刘雅政;
通过分段冷却实验,研究了冷却速度和等温温度对GCr15SiMn轴承钢中碳化物析出规律及C、Cr、Mn元素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大于5℃/s,能够有效抑制网状碳化物出现;当珠光体相变温度在590~620℃时,既能抑制C、Cr、Mn元素向奥氏体晶界扩散,防止二次碳化物在珠光体相变过程中出现,又能形成良好的索氏体组织。当相变温度达到650℃时,二次碳化物可以在低于Ar1的温度区间随着珠光体相变析出。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出珠光体片层厚度和过冷度的经验公式为SP-1=-3.81×10-3+1.166×10-4ΔT。
2014年11期 v.35;No.173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周正存;方红梅;杜洁;张义平;杨洪;严勇健;顾苏怡;杨登科;
对经过大变形(轧制加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简称SMAT)处理)后的商业纯钛(C.P.Ti)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轧制和SMAT处理后的Ti微观结构分了3层且成梯度变化,最外层是一薄层非晶,次表面是纳米晶,芯部是超细晶粒。力学性能也存在梯度变化,硬度从表面到芯部逐渐减小,残余应力在表面为压应力,往芯部逐渐变成拉应力。多层结构钛(Multilayer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i,简称MHS-Ti)和超细晶粒钛(Ultrafine grained Ti,简称UFG-Ti的屈服强度明显大于C.P.Ti。MHS-Ti和UFG-Ti的屈服强度相近,随着应变的增大,MHS-Ti的强度增加得多,显示了优异的加工硬化性能。
2014年11期 v.35;No.17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文新理;蒋波;刘翔;刘雅政;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管线钢X80卷板横裂纹的微观形貌和组织特征,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X80材料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在国内某生产线上进行了轧制实验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精轧过程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是导致横裂纹的根本原因,进入精轧机组的中间坯厚度(BH)和终轧温度(FDT)对X80卷板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当BH=55 mm、FDT=800℃时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均合格。
2014年11期 v.35;No.173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魏鑫;廖慧敏;曾明;
采用自制实验装置对1A60铝导线在温度为90~130℃、应力为70~85 MPa条件下进行压入蠕变机制研究,并通过SEM和XRD分析蠕变前后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铝导线在稳态蠕变阶段的应力指数n为4.03,蠕变激活能QC为75.38 kJ/mol;蠕变后,导线受力区域的晶粒被压缩,基体被α-Al12Fe3Si相割裂,导致铝导线抗蠕变性能降低;铝导线的压入蠕变机制为晶界扩散主导的位错攀移运动。
2014年11期 v.35;No.173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刘莹;徐瑞;
M7C3型碳化物的晶体结构对称性和单胞中的原子分布,对M7C3型碳化物的现有结构模型的结构对称性和X射线衍射数据详细分析,选择合金含量27Cr-3.0C(%)的高铬铸铁,在D/MAX-Rb型X-Ray衍射仪上试验得到其衍射数据,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Reflex模块对已知各种可能的M7C3结构模型进行模拟衍射与现有的PDF[1213]中M7C3型碳化物的X射线衍射数据比较,铁基合金中M7C3型碳化物为具有Pmc21对称性的正交结构,,同时绘出了M7C3型碳化物原子模型的基面投影图。
2014年11期 v.35;No.173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袁丰伟;郑海忠;鲁世强;胡春文;王晓震;
研究了21-6-9不锈钢在400~900℃退火过程中析出相的析出行为,采用热力学计算软件和微观结构检测技术对21-6-9不锈钢的析出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中21-6-9不锈钢的析出相为M23C6型碳化物,析出温度范围大致为630~850℃,其中析出敏感温度为800℃左右,M23C6析出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多后减少,析出相固溶温度为900℃左右。在700℃保温10 min后,晶界处有少量M23C6析出,随保温时间延长,M23C6析出量逐渐增多,且由晶界析出逐渐向晶内生长。
2014年11期 v.35;No.173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赵雷;杨超;乔汉文;梁军;钟群鹏;徐连勇;肖德铭;
采用自动氩弧焊,选用不同焊接工艺对T92和S30432异种钢进行了焊接,研究了异种钢接头中δ铁素体的分布情况以及焊接工艺变化对δ铁素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92/S30432异种钢接头熔合区存在块状的δ铁素体,其性质是合金铁素体,沿熔合区方向呈带状分布,且在焊接接头上不均匀分布,焊接接头底部和表面区域δ铁素体含量高、尺寸大,其他区域极少;ERNiCrMo-3焊丝和小坡口角度下异种钢接头中δ铁素体含量较高,其他焊接工艺参数变化(层间温度、焊接层数、热处理温度)对δ铁素体含量影响较小。
2014年11期 v.35;No.173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柴禄;黄继华;侯金保;郎波;王立;
采用自制镍基非晶箔片KNi3A对N5单晶高温合金进行过渡液相扩散连接,连接工艺为真空环境中1513 K保温0.25~24 h,对性能样品进行标准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对接头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焊缝组织随保温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阐述焊缝和母材中γ'相长大和球化机制,并对接头进行高温持久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接头区域由连接区、扩散区和母材区组成;随保温时间的延长,上述3区的界线由于等温凝固过程而逐步变得不明显,并最终得到趋于一致的微观组织,热处理后接头1000℃在125 MPa持久寿命可达母材的90%以上。
2014年11期 v.35;No.173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孟杨;任群;鞠新华;
利用局域取向差衡量变形金属中的位错密度,对不同变形程度的退火铁素体钢样品做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面扫描,取得取向数据进行局域取向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测量和计算条件下,局域取向差可以表征出塑性变形的金属中位错墙和显微带等亚结构。局域取向差还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样品的位错密度平均水平,特别是能够区分状态接近的微区中位错密度的相对大小。利用局域取向差分析证实了具有相同成分的铁素体+马氏体(F-M)双相钢与铁素体+珠光体(F-P)钢中,前者铁素体的位错密度高于后者。局域取向差分布图表明在冷轧板中部组织中,位错墙集中分布于晶界附近;而在边部组织中,位错墙则是分散分布并相互缠结。边部组织中的位错密度显著高于中部组织,是导致局部塑性差容易开裂的一个原因。
2014年11期 v.35;No.173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1197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3 ] - 姚迪;李晶;李积回;朱勤天;
以6Cr13、7Cr17MoV、8Cr13MoV高碳不锈钢为对象,通过SEM、EDS、XRD和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了不同碳含量高碳不锈钢刀剪材料经热轧和冷轧后碳化物变化。结果表明,热轧后,碳化物有明显聚集,随C含量增高,碳化物从短棒状向椭球状转变,尺寸变大。冷轧后,碳化物聚集现象基本消失,分布更加均匀,尺寸明显细化,形貌更近球形,随碳含量增高,碳化物尺寸同样变大。热轧变形量加大,使碳化物尺寸变小,但聚集更加严重。冷轧变形量加大,使碳化物更加均匀细小,但达到一定变形量后,无明显改变。6Cr13轧制板材中的碳化物类型主要是M7C3,7Cr17MoV和8Cr13MoV轧制板材中的碳化物主要是M23C6。
2014年11期 v.35;No.173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余万华;高山;刘飞;刘力哲;孙理;刘澄;
对80级帘线钢C82DA和90级帘线钢C92DA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化学成分中合金元素差异对其相变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热膨胀仪和显微硬度仪,对比研究C82DA和C92DA的相变规律;相同热处理条件下的相变点、显微组织、珠光体片层间距;以及通过等温转变实验得到的相变动力学方程,并对参数n值和k值关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92DA钢中的C、Si、Cr含量要高于C82DA,因此C92DA的片层间距要比C82DA细密,C92DA的n值要比C82DA大。这些结果对制定生产工艺和构建在线质量预报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4年11期 v.35;No.173 134-13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陈讲彪;刘慧斌;潘振亚;石昆;张汉谦;李金富;
对模拟焊后热处理态12Cr2Mo1R钢在500℃条件下进行了持久试验,研究了试验前后钢的组织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前后钢的组织均以贝氏体为主,碳化物同由M3C、M2C、M7C3和M23C6组成,随着持久断裂时间的增加,试样中碳化物数量出现了波动,但均高于试验前,碳化物颗粒的平均尺寸先减小后升高。在持久断裂时间为2272 h时,试样中碳化物含量最高,颗粒平均尺寸最小。断后试样的硬度则先略微降低,后升高,并在持久断裂时间为2272 h时达到最高值,然后再次降低。与夹持段相比,试样的工作段在试验过程中因变形而析出更多的碳化物,试验结束后硬度的下降也较明显,且随持久断裂时间的增加,两段的碳化物含量、尺寸大小和硬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2014年11期 v.35;No.173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何方;陶艳平;吴菊英;郑伟;范敬辉;张瑞珠;王宏雁;
制备并表征了完全疏水及表面亲水改性两种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研究了疏水型,表面亲水型及润湿剂处理气凝胶微球后隔热涂料的热导率。结果表明,表面亲水改性后,硅羟基及氨基被嫁接到气凝胶微球表面,气凝胶微球压片与水滴的接触角减小,表明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亲水性增强;表面亲水改性及润湿剂处理有助于增加气凝胶微球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同时减小疏水气凝胶微球在聚合物中的团聚,热导率检测显示润湿剂处理后的气凝胶隔热涂料热导率比内疏外亲气凝胶微球隔热涂料热导率更低,而三者中疏水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隔热涂料的热导率最高。
2014年11期 v.35;No.173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05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张光耀;王成磊;高原;韦文竹;陆小会;
为减小Cr偏析,提高CuCr40合金的使用性能,制备了添加稀土Ce的CuCr40合金,对激光重熔表面处理的合金组织和导电性、耐磨耐腐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稀土Ce抑制Cr颗粒偏析,且随Ce含量增加,细化作用更显著;激光重熔处理大幅减小了合金中Cr颗粒尺寸,随稀土含量增加,组织更加均匀,孔隙率降低;重熔层中的相组成、晶粒取向不发生变化,电导率较CuCr40合金降幅不大,仍具有良好的电学特性;重熔层的摩擦系数较低,适当提高稀土Ce含量可改善重熔层的耐磨性;在1 mol/L H2SO4溶液条件下,CuCr40-0.3Ce合金重熔层的耐腐蚀性较CuCr40合金提高了0.7倍,CuCr40-0.6Ce合金重熔层的耐腐蚀性较CuCr40合金提高了1.5倍。
2014年11期 v.35;No.173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程广萍;韩众亚;高国璨;何宜柱;丁汉林;
以镍包铝、镍基自熔性合金以及铝的混合粉为原料,利用激光工艺与镍、铝之间的反应合成相结合,制备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实验结果表明,涂层显微组织主要由NiAl和Ni3Al两相构成,其中NiAl相呈树枝晶形貌,Ni3Al相有两种形态,一种沿NiAl树枝晶间呈连续网状分布,另一种在NiAl相上析出,呈细小不规则角状。与直接熔覆镍包铝相比,镍包铝中添加镍基合金与铝后,多道熔覆功率由2.4 kW下降为2.1 kW,涂层质量改善,同时降低了基底中铁元素的熔入;涂层硬度由410~440 HV提高到490~540 HV。
2014年11期 v.35;No.173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曹光明;石发才;孙彬;何永全;刘振宇;
采用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等温时间下汽车大梁钢表面形成的FeO层的等温转变行为,结合实验结果绘制出510L,610L钢的氧化铁皮的等温转变曲线。结果表明,两个钢种FeO层的等温转变均遵循"C"曲线规律,510L钢的FeO层发生先共析转变的"鼻温"范围为450~550℃,而共析转变的"鼻温"范围为350~450℃;610L钢FeO层发生先共析转变和共析转变的"鼻温"范围分别为350~400℃和350~450℃,610L钢的共析和先共析转变比510L的更加困难。随Fe3O4含量减少,脱落形式由粉末状脱落向片状脱落过渡。结合研究结果得出最优热轧氧化铁皮结构为以Fe3O4为主,其含量控制在60%左右,少量FeO在Fe3O4中成均匀的岛状分布,并确定了控制氧化铁皮结构的工艺,即精轧开轧温度为1000~1030℃,终轧温度为870~920℃,卷取温度为570~630℃。
2014年11期 v.35;No.173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3 ] - 王涛;尹延国;张国涛;尹利广;解挺;田明;
通过室温化学渗硫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渗硫层,采用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渗硫层在定载荷和变载荷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并分析了渗硫层的形貌、结构、物相组成及其磨痕形貌。结果表明,通过室温化学渗硫后,45钢表面形成一层渗硫层,经过30 mim,渗硫层厚度约为4μm,渗硫层主要物相为FeS,还有少量Fe1-xS和氧化物。渗硫层减摩耐磨效果明显,有效改善钢的粘着磨损特性。
2014年11期 v.35;No.173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陈枭;黄硕文;段小华;张晓敏;范亚乔;关晓晓;陈珑;
将质量比为1∶1的TiB2硬质相和Co粘结相通过机械合金化球磨方式制备TiB2-50Co金属陶瓷复合粉末,将所获得的复合粉末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Q235钢基体表面制备TiB2-50Co金属陶瓷涂层,研究不同球磨时间粉末颗粒的组织结构,采用XRD分析TiB2-50Co金属陶瓷粉末与涂层的物相,研究涂层组织结构、耐磨损和耐熔融铝硅腐蚀性能。结果表明,TiB2硬质相与Co粘结相界面结合良好,当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Co粘结相塑变成长条形,复合粉末颗粒TiB2硬质相与Co粘结相呈层状结构。涂层组织较为致密,呈典型的层状结构;涂层的主要物相与粉末相同,主要为TiB2和Co两相;经过耐磨损实验发现,涂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经过60 h熔融铝硅腐蚀后发现,涂层具有良好的耐熔融铝硅腐蚀性能。
2014年11期 v.35;No.173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李萍;李安娜;庞胜娇;赵杰;李廷举;
应用XRD、SEM和EDS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温度对表面喷涂二元碱金属硫酸盐的Super304H耐高温腐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50℃时腐蚀过程以高温氧化为主,腐蚀动力学曲线遵循抛物线规律,基体表面形成相对致密且具有保护性作用的氧化层,腐蚀产物由较多的铁氧化物与部分Cr2O3以及少量的FeS组成,近基体处未见明显的微孔隙与裂纹。提高腐蚀温度至750℃,腐蚀动力学曲线遵循"钟型"规律变化;挥发性腐蚀产物形成,导致腐蚀动力学曲线呈现下降趋势;腐蚀产物以较多的铁氧化物与部分Cr2O3为主,伴生少量的(铁/镍)硫化物以及挥发性腐蚀产物硫酸铬酸钠Na4(CrO4)(SO4);氧化膜增厚且变得疏松多孔,近基体表面孔隙密度与裂纹深度增加,有内硫化发生。分析认为:上述现象的发生归因于低熔点共晶体Na2O·Na2SO4的产生以及Cr2O3在硫酸盐中的碱性熔融;提高温度加速了挥发性产物的形成以及腐蚀的深入发展。
2014年11期 v.35;No.173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蒲飞;刘元富;徐向阳;彭彦博;
以Al-TiC混合粉末为原材料,采用激光表面合金化技术,在电解镍基材表面原位合成了TiC增强Ni3Al基复合涂层,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通过溶解热力学计算研究了TiC的溶解及析出规律,对比了原始TiC粉末与原位析出TiC颗粒的形貌特征。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金属陶瓷相TiC及金属间化合物Ni3Al组成,激光表面合金化过程中,原始TiC粉末在Ni-Al合金熔体中发生溶解,然后在合金熔池中重新凝固析出,以原位增强颗粒的形式弥散分布于Ni3Al金属间化合物基体上,原位析出的TiC增强颗粒尺寸显著小于原始TiC粉末。
2014年11期 v.35;No.173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樊新民;高洁;宋锦柱;周旸;
为研究中碳钢中铬、镍合金元素对渗硼层组织和渗硼动力学的影响,对40钢、40Cr和40CrNi钢在880、910和940℃分别进行3、5、7、9 h的粉末渗硼,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了渗层的组织形貌,对渗层进行了EDS和XRD分析。结果表明,渗硼层组织为锯齿状,Cr和Ni合金元素对渗层锯齿状结构的尖锐度略有影响。铬、镍合金元素均匀分布于硼化物层中,渗层物相组成中除了大量的Fe2B相外,还有少量的FeB相及Cr2B、Ni2B和Fe。动力学研究表明,40钢、40Cr和40CrNi的渗层厚度与渗硼时间均呈抛物线关系,渗硼扩散激活能分别为147、243和256 kJ/mol。
2014年11期 v.35;No.173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李亚敏;张星;王阿敏;刘洪军;
采用直接化学复合镀法在ZL102合金表面制备了Ni-P-SiC复合镀层,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利用XRD、DSC、扫描电镜等对复合镀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并对镀层的结合力、显微硬度、耐蚀性及耐磨性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镀态镀层由晶态相和非晶态相组成,热处理过程中非晶态相向晶态转化;镀层的显微硬度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00℃时达到最大值1395.28 HV;镀层经400℃×1 h热处理后,镀层中的镍和磷原子向铝基体中扩散,复合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耐磨性和耐蚀性较基体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热处理后镀层的耐蚀性与镀态的相比有所降低。
2014年11期 v.35;No.173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